本文作者:author

中国创新药出海:资本狂欢后的理性审视

中国创新药出海:资本狂欢后的理性审视摘要: 中国创新药企出海:狂飙突进还是虚火过旺?资本狂欢后的理性审视:创新药企海外授权热潮2025年,中国创新药企的对外授权交易依旧热闹非凡,如同股市里被爆炒的概念股,看似一片欣欣...

中国创新药企出海:狂飙突进还是虚火过旺?

资本狂欢后的理性审视:创新药企海外授权热潮

2025年,中国创新药企的对外授权交易依旧热闹非凡,如同股市里被爆炒的概念股,看似一片欣欣向荣。恒瑞、联邦制药等企业相继将手中的创新药项目以高达20亿美元的潜在金额许可给默沙东、诺和诺德等国际医药巨头,一时间,“中国创新药出海”的口号响彻云霄。然而,在这看似光鲜亮丽的表象之下,我们是否应该冷静地思考,这股“出海”热潮,是真正代表着中国医药创新实力的崛起,还是仅仅是资本裹挟下的又一场豪赌?

不可否认,对外授权(License-out)作为一种快速回笼资金的手段,对于急于生存的创新药企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然而,将自主研发的创新药拱手让人,真的能够代表中国医药产业的未来吗?难道我们仅仅满足于成为跨国药企的“研发外包基地”,而非真正掌握核心技术,在全球医药市场占据一席之地?这种只求“落袋为安”的短期行为,是否会扼杀中国医药创新的长远发展?

恒瑞与联邦制药的“豪赌”:巨额授权费背后的真实价值

恒瑞医药:老牌药企的新挑战

恒瑞医药,作为国内医药界的老牌劲旅,曾经凭借仿制药的辉煌战绩奠定了行业地位。然而,随着国家对创新药的日益重视,以及仿制药利润空间的不断压缩,恒瑞不得不转型。将Lp(a)口服小分子项目许可给默沙东,无疑是其向创新药转型的关键一步。但值得注意的是,HRS-5346目前仍处于临床II期,距离最终上市仍有很长的路要走。默沙东看中的,或许是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以及恒瑞前期投入所积累的临床数据。但这笔交易,更像是一场风险共担的“豪赌”,恒瑞能否从中真正获益,还有待时间检验。

联邦制药:押注GLP-1的未来

联邦制药的策略则更为激进,直接押注了当下最热门的GLP-1减肥药赛道。UBT251作为一种GLP-1/GIP/GCG三靶点受体激动剂,理论上具有更好的减重效果。然而,该药物目前仍处于早期临床开发阶段,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诺和诺德作为GLP-1领域的绝对霸主,其选择与联邦制药合作,或许是看中了UBT251的潜力,但也不排除是为了提前布局,防止未来出现竞争对手。对于联邦制药来说,这无疑是一场高风险、高回报的豪赌,一旦成功,便可一跃成为GLP-1领域的有力竞争者;但如果失败,则可能面临巨大的财务风险。

License-out:饮鸩止渴还是另辟蹊径?

出海模式的反思:授权并非万能药

License-out模式,固然可以帮助创新药企快速获得资金,缓解研发压力。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并非长久之计。过度依赖License-out,会将中国创新药企置于一个尴尬的境地:我们成为了跨国药企的“试验田”,为他们提供廉价的临床数据和潜在的创新药物,而自己却只能分得一杯羹。更令人担忧的是,很多License-out交易都选择保留大中华区权益,这无疑是一种短视行为。这意味着,即便这些药物最终成功上市,中国患者也可能无法第一时间享受到最新的治疗方案,或者需要付出更高的代价。

警惕“All in License-out”的陷阱

“All in License-out”的策略,看似稳妥,实则隐藏着巨大的风险。一旦创新药企过度依赖这种模式,就会失去自主研发的动力,沦为跨国药企的附庸。更何况,License-out交易并非稳赚不赔,一旦药物研发失败,企业不仅会损失大量的研发投入,还会面临信誉危机。因此,创新药企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而应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提升自主研发能力上,真正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在全球医药市场占据主动地位。

创新药出海的“中国速度”:是弯道超车还是泡沫堆积?

资本与政策:双刃剑效应

过去十年,资本和政策无疑是中国创新药发展的重要推手。万亿资金的涌入,以及药审改革的推进,确实加速了中国创新药的研发进程。然而,我们也要警惕资本的逐利性和政策的导向性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资本过度集中于某些热门靶点,可能会导致资源浪费和重复研发。而政策的过度倾斜,也可能滋生寻租空间,让一些缺乏真正创新能力的企业也能浑水摸鱼。

研发投入与管线数量:数据背后的隐忧

中国创新药企的研发投入和管线数量近年来呈现爆发式增长,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然而,我们也要看到,这些数据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些问题。例如,很多企业的研发投入主要集中在临床试验阶段,而对于基础研究和早期发现的投入相对不足。此外,大量的在研管线中,有多少是真正具有创新性的“first-in-class”药物,又有多少是模仿国外已上市药物的“me-too”或“me-better”产品?如果缺乏真正的原始创新,即便管线数量再多,也难以在全球医药市场占据领先地位。

中国创新药的“领跑者”幻象:差距与挑战并存

“me-too”与“me-better”:创新药的本质拷问

中国创新药企在ADC、细胞治疗等领域的研究管线数量确实领先美国,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已经成为这些领域的“领跑者”。 很多所谓的“创新药”,实际上只是在已有的药物基础上进行微小的改进,属于“me-too”或“me-better”产品。这类药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临床需求,但缺乏真正的颠覆性创新,难以在全球市场占据优势。真正的创新药,应该是能够解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或者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实现质的飞跃的“first-in-class”药物。

MNC的“补货”策略:中国创新药的真实地位

跨国药企(MNC)加速引进中国创新药,很大程度上是出于补充研发管线的需要。面对专利悬崖的挑战,MNC需要不断寻找新的增长点。而中国创新药凭借其相对较低的研发成本和较快的研发速度,成为了MNC的“补货”首选。然而,我们不能因此就沾沾自喜,认为中国创新药已经获得了全球认可。MNC的引进,更多的是一种商业策略,而非对中国医药创新能力的完全肯定。

性价比优势:长期竞争力还是昙花一现?

中国创新药企在研发效率和成本控制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这使其在全球市场中具有较高的性价比。然而,这种性价比优势能否长期保持,仍存在疑问。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以及环保要求的日益严格,中国创新药的研发成本也在不断增加。此外,如果中国创新药企仅仅依靠低成本优势,而忽视了对原始创新的投入,那么最终只能沦为跨国药企的廉价供应商,难以在全球医药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7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