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uthor

警惕!医药股“创新”迷雾:歌礼、领航、太古谁是真突破?

警惕!医药股“创新”迷雾:歌礼、领航、太古谁是真突破?摘要: 医药股的资本游戏:创新、回购与看不见的硝烟歌礼制药的“脂肪靶向”:真突破还是新瓶装旧酒?歌礼制药-B(01672.HK)放出风声,要在欧洲肥胖症大会上展示其脂肪靶向的肥胖症候...
警惕!医药股“创新”迷雾:歌礼、领航、太古谁是真突破?

医药股的资本游戏:创新、回购与看不见的硝烟

歌礼制药的“脂肪靶向”:真突破还是新瓶装旧酒?

歌礼制药-B(01672.HK)放出风声,要在欧洲肥胖症大会上展示其脂肪靶向的肥胖症候选药物ASC47。听起来很美妙,减重不减肌,直击痛点。但细究之下,不禁要问:这究竟是医药科技的真正突破,还是资本市场上的又一次华丽包装?

所谓的“脂肪靶向”,不过是THRβ选择性激动剂的老调重弹。甲状腺激素受体β激动剂,早就不是什么新鲜概念。关键在于,ASC47真能做到“靶向”吗?能在人体内实现精准的脂肪组织药物浓度控制吗?要知道,药物的代谢过程复杂得很,稍有不慎,就会影响到其他器官。如果只是选择性略高一点,就敢号称“脂肪靶向”,未免有些夸大其词。

更何况,歌礼制药还打算把ASC47和司美格鲁肽联用。司美格鲁肽是什么?那是诺和诺德的降糖神药,靠着抑制食欲来达到减肥效果。现在把一个THRβ激动剂和一个食欲抑制剂放在一起,是想双管齐下,还是在掩盖自身药物的不足?联用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又该如何保证?

我个人认为,在临床数据没有完全公开之前,对ASC47的疗效持保留态度是明智的。与其盲目乐观,不如保持一份批判性的审视。毕竟,在医药行业,概念炒作的泡沫破裂起来,比任何行业都要残酷。

领航医药的“谅解备忘录”:是战略布局还是资本炒作?

领航医药生物科技(00399.HK)和Conflux签了个谅解备忘录。这种“备忘录”式的合作,在资本市场上屡见不鲜。签的时候声势浩大,结果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Conflux是何方神圣?双方打算在哪些领域展开合作?备忘录里有没有明确的时间表和具体的合作内容?如果这些问题都含糊不清,那这份备忘录的实际意义,恐怕就值得怀疑了。

医药行业,合作是常态。但合作也分真合作和假合作。真合作是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共同开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假合作则是为了炒作股价,吸引眼球,拉高出货。领航医药的这份备忘录,更像是后者。当然,我希望我是错的。

太古分拆上市:瘦身还是割肉?

太古股份公司A(00019.HK)打算把TCPCL分拆到泰国证券交易所独立上市。分拆上市,说白了就是把一块业务单独拿出来,让它自己去融资,自己去发展。这种做法,要么是为了优化资源配置,让优势业务更加突出;要么是为了甩掉包袱,把亏损业务剥离出去。

TCPCL是太古的可口可乐装瓶业务。饮料行业,看似门槛不高,实则竞争激烈。可口可乐虽然品牌强势,但在各个地区的经营情况也各有不同。太古选择在泰国分拆上市,或许是看中了东南亚市场的增长潜力。但同时也可能意味着,这块业务在太古内部的战略地位并不高。毕竟,如果真是核心资产,谁又舍得轻易分拆呢?

对于太古来说,分拆上市可以获得一笔资金,用于发展其他业务。但对于TCPCL来说,独立上市也意味着要独自面对市场的风浪。是浴火重生,还是自生自灭,就看它自己的造化了。

数据背后的真相:发电量增长与眼科手术减少的冷思考

山高新能源的发电量增长:昙花一现还是厚积薄发?

山高新能源(01250.HK)宣布2月份完成发电量同比增长18.1%。数字很漂亮,但我们必须冷静地思考:这个增长是可持续的吗?新能源发电受天气影响极大,2月份的发电量高,可能是因为当月风力条件特别好,或者光照时间特别长。如果仅仅是靠天吃饭,那这种增长就缺乏长期价值。

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看发电量的结构。山高新能源是主要依靠风力发电还是光伏发电?不同类型的发电,成本和收益也不同。如果是风力发电,还需要考虑风机的维护成本和使用寿命。如果是光伏发电,则要关注电池板的转换效率和衰减速度。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最终的利润。

我个人认为,评估新能源企业的价值,不能只看一两个月的发电量增长。要看它长期的盈利能力,看它的技术创新能力,看它在行业内的竞争地位。否则,很容易被短期的数字迷惑,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

德视佳的手术量下滑:是偶然事件还是行业拐点?

德视佳(01846.HK)公布2025年第一季度眼科手术总数同比减少3%。这个数字,对于一家以眼科手术为主营业务的公司来说,无疑是一个警钟。手术量下滑,可能是因为季节性因素,比如春节期间人们更倾向于休息,而不是做手术。但也可能是因为竞争加剧,或者技术变革,导致顾客流失。

随着近视矫正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更安全、更便捷的治疗方式,比如角膜塑形镜(OK镜)或者全飞秒激光手术。如果德视佳的技术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或者营销策略不够吸引人,那它就会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

眼科医疗行业,技术和服务至关重要。如果德视佳不能在技术上保持领先,在服务上精益求精,那它的手术量下滑,恐怕就不是偶然事件,而是行业拐点的信号了。

收购、出售与股权激励:谁在套现,谁在豪赌未来?

艾迪康控股的收购:扩张野心还是风险投资?

艾迪康控股(09860.HK)出手收购元德维康及元德友勤全部股权。医药行业的并购重组,就像一场豪赌。赌对了,可以迅速扩大规模,提升市场份额;赌错了,就会背上沉重的财务负担,甚至面临破产的风险。艾迪康选择在这个时候出手,是看到了什么机会,还是单纯的扩张野心作祟?

元德维康和元德友勤是做什么的?它们的盈利能力如何?艾迪康收购它们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丰富产品线,还是为了拓展销售渠道?如果这些问题没有明确的答案,那这笔收购就充满了风险。要知道,收购后的整合才是最大的挑战。如果整合失败,那这笔钱就相当于打了水漂。

医药行业,创新才是王道。如果艾迪康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收购上,而忽视了自身的研发投入,那它很可能会在未来的竞争中落后。我个人认为,与其花大价钱收购别人,不如把精力放在自主创新上。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南华集团控股的出售:断臂求生还是战略转移?

南华集团控股(00413.HK)计划以2696万港元出售宇翘、航辉及浚荣全部股权。在商界,出售资产往往意味着公司遇到了麻烦。要么是资金链紧张,需要变卖资产来缓解压力;要么是业务发展受阻,需要剥离不良资产来优化结构。南华集团选择在这个时候出售股权,很可能就是出于这两种原因。

宇翘、航辉和浚荣是做什么的?它们的经营状况如何?南华集团出售它们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回笼资金,还是为了调整业务方向?如果这些问题没有明确的答案,那这笔出售就充满了无奈。要知道,出售资产是一种止损行为,但同时也意味着放弃了未来的发展机会。

南华集团的主营业务是什么?它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如果它出售的业务与主营业务相关,那它的战略转移就值得怀疑。如果它出售的业务是亏损业务,那它的断臂求生就值得理解。但无论如何,出售资产都是一种无奈之举。希望南华集团能够尽快走出困境,找到新的增长点。

微创脑科学的股权激励:画饼充饥还是利益绑定?

微创脑科学(02172.HK)授出244.5万份购股权。股权激励,是现代企业常用的一种激励手段。它可以把员工的利益和公司的利益捆绑在一起,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但股权激励也有可能变成一种画饼充饥的手段,如果激励对象没有达到预期的业绩目标,那这些股权就毫无价值。

微创脑科学的股权激励对象是谁?是核心管理层还是普通员工?股权激励的行权条件是什么?是需要达到特定的业绩指标,还是需要公司股价上涨到一定水平?如果这些条件过于苛刻,那股权激励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脑科学是一个高风险、高回报的行业。如果微创脑科学能够通过股权激励,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那它就有可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但如果股权激励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那它就只是一种成本支出,而无法带来实际的收益。

回购潮涌:是价值回归还是自救行为?

巨头的回购:阿里巴巴的底气,贝壳的无奈?

阿里巴巴-W(09988.HK)和贝壳-W(02423.HK)都在进行股票回购,但背后的动因可能大相径庭。对于阿里巴巴这种现金流充裕的巨头来说,回购更像是一种价值管理手段,向市场传递公司价值被低估的信号,提振投资者信心。当然,也不排除是为了应对潜在的监管压力,或者为未来的战略调整做准备。

而对于贝壳来说,回购可能更多的是一种自救行为。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贝壳的业绩也受到了影响。通过回购,公司试图稳定股价,避免进一步下跌。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房地产市场没有好转,贝壳的回购效果可能只是昙花一现。

回购的资金来源也很重要。阿里巴巴有充足的现金储备,回购对其财务状况影响不大。但如果贝壳的回购是靠借债或者变卖资产来实现的,那它就可能陷入恶性循环,最终无法摆脱困境。

药明康德的回购:能挽回市场信心吗?

药明康德(02359.HK)也在积极回购A股股份。此前,药明康德因为地缘政治风险而股价大跌,市值蒸发了不少。回购,是公司试图挽回市场信心的举措之一。但市场信心的恢复,不是靠回购就能实现的。更重要的是要消除地缘政治风险,证明公司的长期投资价值。

药明康德的业务模式是CRO/CDMO,主要为制药公司提供研发和生产服务。这种业务模式高度依赖全球医药市场的景气程度。如果全球医药市场受到冲击,药明康德的业绩也会受到影响。回购只能在短期内稳定股价,无法改变公司的基本面。

我个人认为,投资者应该理性看待药明康德的回购。不要盲目跟风,要仔细研究公司的基本面,评估其长期投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

四环医药的回购:能解得了债务危机吗?

四环医药(00460.HK)也加入了回购大军。但与其他公司不同的是,四环医药面临着严重的债务危机。在自身财务状况并不乐观的情况下进行回购,难免让人质疑其动机。

四环医药的回购资金从何而来?是自有资金还是借贷?如果是借贷,那就会进一步加剧公司的财务压力。回购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提振股价,还是为了稳定管理层信心?如果回购不能带来实际的业绩提升,那它就只会加剧公司的困境。

我个人认为,四环医药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解决债务问题上,而不是花钱回购股票。只有摆脱债务危机,才能重获新生。否则,回购只是饮鸩止渴,最终只会加速公司的衰败。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