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uthor

警惕!比特币多头陷阱?深度解析反弹OR二次派发!

警惕!比特币多头陷阱?深度解析反弹OR二次派发!摘要: 引言:当比特币遭遇信仰危机与现实拷问随着比特币未平仓合约量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清算地图上那些关键价位也仿佛被下了重注,市场内部的分歧简直要炸开了锅。现在摆在大家面前的灵魂拷问...

引言:当比特币遭遇信仰危机与现实拷问

随着比特币未平仓合约量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清算地图上那些关键价位也仿佛被下了重注,市场内部的分歧简直要炸开了锅。现在摆在大家面前的灵魂拷问是:这波行情,到底是触底反弹,要带着大家重回牛市巅峰?还是仅仅是熊市里的一次垂死挣扎,主力吸饱了筹码准备再来一轮血洗?

市场分歧的根源:一场关于信仰与理性的博弈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背后都站着一大票分析师。他们各自拿着不同的数据,从五花八门的角度出发,试图说服你相信自己的判断。但如果你仔细扒开这些表面的差异,会发现他们其实都殊途同归,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对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分析。说白了,这就是一场关于信仰与理性的博弈:有人坚信比特币的长期价值,逢低抄底;有人则认为泡沫终将破灭,伺机做空。这场博弈,比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对人性的洞察。

K线迷雾:表象之下的供需暗涌

K线,这红红绿绿的柱状图,是价格最直观的呈现,也是市场供需关系最表象的视觉化表达。买入和卖出的力量此消彼长,如同拔河一般,构成了价格上下的波动。每一根K线的形成,都是多空双方激烈交锋的结果,是供需结构变化的压缩图像。进一步说,买入和卖出是有强度的,我们可以从交易量上直观地观察到。但如果再深入思考一层:为什么价格会变动?为什么总是在某个位置掉头?为什么有时候突破会失败?盯着K线图,就像雾里看花,始终隔着一层。

弹珠理论:穿透市场表象,直击供需本质

为了方便理解那些抽象的供需关系,以及它们变化时所产生的动能,我这里分享一个“弹珠理论”。这个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将供需关系由抽象化为具体,就像把市场变成了一个物理实验室。狭义的供需关系,在订单簿上就能一览无余:不同挂单量的订单,形成了厚度大小不一的“玻璃”,而每一笔主动成交的交易单,都是一颗具有动能的“弹珠”。价格的变化过程,本质上就是这些弹珠不断击打订单簿,击穿玻璃,推动价格向前的过程。这种理论,试图还原价格被推动的物理过程,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K线的预测。

从抽象到具象:弹珠理论的核心要素

“玻璃”的厚度,代表某个价位上的流动性深度与挂单密度;“弹珠”的动能,来源于主动买盘或卖盘的体量与速度。市场价格的每一次推进,就是弹珠击穿某层玻璃后,价格向下一层跃迁的结果。如果动能足够强劲,就能连续击穿多层玻璃;如果动能不足,则可能卡在某层,甚至被反弹回去。在市场剧烈波动时,切换到1分钟级别,你能清晰地看到这种击穿弹珠式的交易。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在短时间框架下,价格的波动往往难以预测:因为它就像是在两层厚玻璃之间的无序运动。

相比“价格走势”,弹珠理论更强调“动因结构”;相比预测K线,它试图还原价格被推动的物理过程。这是一种更接近市场本质的分析方式。你可以把K线理解为表象,而弹珠理论则试图穿透表象,直击本质。

基于弹珠理论,我们可以得到以下抽象:

  • 挂单厚度 = 某价格层的深度
  • 主动交易 = 弹珠
  • 成交量 = 弹珠的动能
  • 冲击成本 = 弹珠穿透玻璃的能量损耗

基于这个思路,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出以下假设:

  • 市场价格不是连续滑动的,而是跳跃式地“击穿”一个又一个价位区间;
  • 不同价位的挂单密度不一,厚度差异造就了支撑和压力;
  • 主动交易越大,其动能越强,能推动价格穿越更多的“玻璃层”;
  • 市场中部分挂单是“虚假流动性”,并不代表真实意愿,弹珠撞上这类玻璃会出现假突破;
  • 价格行为具有惯性,动能过大时,可能导致价格“击穿过头”,形成过热或过冷现象,也就是超买或者超卖。

K线之外:更多维度的数据拼图

你可以只看K线,因为所有的供需关系都被隐藏在K线之中。如果你的交易水平足够高,完全可以通过K线来判断供需关系的走向,并精准把握临界点的到来。高手往往化繁为简,一根K线足矣。比如,一根长阳线通常意味着买方力量在当前周期内占据主导,需求持续上升并吞噬掉挂单,动能强劲地击穿了多层“玻璃”;而一根长阴线则反映出供给的压制性主导,买方支撑无力,价格迅速向下击穿多个支撑位,弹珠的动能源自强大的卖方意愿。

但如果你觉得仅仅观察K线无法看清供需关系,就需要更多指标的辅助,比如未平仓合约量、现货溢价情况、清算地图等等,从更多角度去寻找数据支持。无论是认为反弹会强化为反转,还是认为这仅仅是下跌中继的第二次派发,都是基于各自的角度得出的结论。前者认为需求大于供给,后者则认为供给大于需求。更直接地说,前者认为牛市还在,后者则认为熊市已成,并将继续深化。

反弹?反转?多头最后的倔强

看好反弹转变为反转的人,普遍认为当前市场存在需求大于供给的情况。他们的论据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从长短期持有者的行为,到稳定币的流向,再到密集筹码区的支撑作用,试图构建一个“牛市仍在”的完整逻辑。

长期持有者(LTH)与短期持有者(STH):盈亏转换的炼狱与曙光

长期持有者(LTH)与短期持有者(STH)之间的关系,常常被视为市场风向标。LTH与STH的盈亏状态转换,往往预示着重要的市场转折点。观察长期持有者盈亏比率(LTH-RPC)的变化,可以捕捉市场底部信号。当该指标显示长期持有者开始普遍亏损时,往往意味着市场正在接近阶段性低点。

指标原理:

  1. 当长期持有者的盈利比例显著下降并出现亏损时,意味着可兑现的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
  2. 亏损状态的持续会抑制抛售意愿,随着可卖出筹码的减少,市场抛压将逐步减弱。
  3. 当卖盘动能衰竭到一定程度时,市场自然形成价格底部。

历史数据支持:

  • 在2018年和2022年的熊市底部,长期持有者的亏损筹码占比均达到28%-30%区间。
  • 2020年3月的极端行情中,该指标同样攀升至29%附近。
  • 牛市周期中,当这一比例达到4%-7%时,通常对应着调整行情的低点区域。

当前市场特征显示:

  • 长期持有者的亏损占比已从近乎零上升至1.9%,接近2024年7月水平。
  • 考虑到2024年底至2025年初以9-10万美元成本购入的比特币即将转为长期持仓(目前处于浮亏状态),预计该比例还将继续上升。
  • 当亏损占比进入4%-7%的阈值区间时,将出现更具确定性的布局机会。

当绝大多数长期持有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每次价格反弹都会引获利了结,形成持续的下行压力。而历史经验表明,无论是熊市底部还是牛市回调,当长期持有者普遍转为亏损状态后,往往意味着市场即将触底。因为此时抛售动能已充分释放,难以为继的卖压将促使价格企稳回升。虽然当前市场已出现部分长期持有者”投降”迹象,但从时机选择来看仍属于左侧布局阶段,不过潜在回报率可能较为可观。

与观察长期持有者出现亏损,左侧进场不同,短期持有者的盈亏比(STH-RPC)则被视为右侧进场信号,证明当前需求远强于供给。

指标原理:

  • 当市场中新增的短期参与者逐渐从亏损状态转向盈利,通常意味着整体信心正在恢复。这类变化常伴随着市场趋势的反转,是市场情绪的一个关键拐点信号。

指标触触发的臨界點:

  • 一旦短期持有者的平均花费成本超过其持仓成本,就表明这批资金正在实现盈亏反转。他们的获利情绪会带来更强的买入动能,推动价格不断上穿前期的交易区间,直到上涨势能被长期投资者的卖压所中和。因此,当“短期持有成本线”上穿“花费成本线”时,往往意味着市场转暖,趋势反转的信号已经出现在图表右侧。

当前,短期持有者盈亏比还未触发买入信号,但黄线已经开始向蓝线收敛。基于该指标的曲线收敛,依然是一种左侧入场的思路。

基于MVRV比率的极限偏差定价区间,也可以被看作不同厚度的玻璃。当整体达到盈亏平衡时,人们便不愿再以更多亏损离场,向下的弹珠动能衰减。这说明大多数市场参与者依然看好比特币的长期前景,并未被短期波动所动摇。换作是“熊市预期”主导的市场氛围,当价格跌破关键成本线时,往往会引发一连串的恐慌抛售,而不是当前这种迅速企稳的状态。结合长短期持仓者当前的盈亏格局,以及下跌动能正在减弱的走势特征,可以推断:市场已经非常接近局部低点,这一阶段具备了较强的左侧入场价值。

稳定币(BTC-SSR):流向比特币的资金活水,还是镜花水月?

BTC 市值除以所有稳定币市值,代表了比特币从整个稳定币池中攫取流动性的能力。这个能力越强,价格上涨的概率就越高,反之,趋势衰减。从BTC-SSR的走势可以看出,从2023年底启动的行情以来,只要比特币和稳定币出现背离,稳定币就有极大的可能流入比特币中,将BTC-SSR拉回区间中。这个图形出现了两次高点,分别是2024年3月13号以及2025年11月21号,对应的价格是73k和98k。四次局部低点在去年8月5号,9月6号,今年3月10号,4月8号,价格都是局部低点。

进一步观察稳定币市值和比特币市值的比较,每当稳定币市值和比特币市值出现背离,BTC-SSR会迅速开始走低,直到触及23年行情启动时的比例,意味着稳定币流向比特币的动能在不断积累,一旦触及需求区,能量就会立即释放。当下稳定币的市值依然在加速上升中,不断流入的稳定币极有可能拖起比特币市值。前提依然是牛市存在,行情并未消失。

筹码密集区:支撑与阻力的双刃剑

之前,我们将供需关系的定义从狭义的订单簿买盘和卖盘,拓展到长短期持有人的供需,接下来,将时间维度进一步拉长,观察比特币历史上的供需关系,其中值得观察的指标是密集筹码区。

指标原理:

  • 比特币在特定价格区间内的密集成交,反映出大量资金的认同和布局。下跌时,高位持币者因不愿割肉而形成“阻尼力量”,类似于悬崖上的树枝,能延缓价格下行速度;反之,低位持币者看涨预期强烈,往往愿意持币待涨,像岩壁上的凸起石块,能托住价格。这两种力量叠加起来,构筑了市场的关键支撑结构。

历史数据支持:

  • 2024年6月,比特币在\(39,000至\)43,000区间聚集了约8%的筹码,形成明显支撑区;而\(60,000至\)68,000之间则堆积了12%的筹码,构成强阻力带。在7至8月遭遇外部冲击(如德国政府出售BTC与日元套息交易回补)期间,价格在\(43,000与\)60,000之间震荡,显现出这两道筹码密集带成功构建了缓冲区。尤其是2024年8月5日,BTC最低回调至$49,000,恰好落在两个密集区之间,印证了筹码结构对于价格的天然锚定作用。
  • 2022年11月,FTX事件引发市场流动性危机,但BTC价格仍稳住在\(6,000-\)10,000(筹码占比13%)和\(18,000-\)22,000(占比19%)这两个筹码高密区之间。11月9日最低跌至$15,500,也正好卡在这两层区间的中间,体现出即使在极端恐慌中,筹码结构依旧能提供稳定支撑。

没有形成锚定效应的失败案例:

  • 2022年3月,BTC从\(69,000高点回落后,在\)35,000-\(45,000附近横盘近两个月。当时市场分歧严重,一部分人认为这属于牛市调整,另一部分则判断是熊市开启。但从筹码分布看,价格下方没有形成集中持仓,筹码在\)25,000至\(66,000范围内均匀分布。而真正具备支撑能力的筹码堆积则远在\)6,000-$12,000。结果在恐慌情绪主导下,价格快速跌破横盘区间,最终确认进入熊市。

当前状况:

  • 目前在\(60,000-\)70,000和\(93,000-\)100,000两个区间分别聚集了大约11%的筹码,形成一种上下对称的结构。若参考过往的历史表现,这种分布格局具备将价格波动限制在\(70,000-\)93,000区间的能力。只要这种筹码构造未被破坏,价格中轴的“共识中枢”大概率会在这两个密集区之间重新确立。

锚定理论也可以用弹珠理论来解释:让价格上下波动的动能,犹如绷紧的橡皮筋。当价格向着低筹码密集区移动,向上的动能就能持续积累,在触碰低筹码区之前,就会向上激发,出现反弹。因此,$70,000将成为本轮周期中不易跌破的核心支撑。

关税魅影:政策冲击的边际效应递减?

分析完看好当前反弹转变为反转的观点后,我们再来讨论关税在这个过程中的影响。我的结论是:单一事件对于市场的冲击动能,在事件不会进一步恶化的前提下,会逐渐衰减。 本轮因关税政策预期所引发的市场调整,整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2月25日至28日、3月10日至13日,以及4月7日至10日。从投资者在下跌期间将亏损资产转入Binance的行为出发,可较为客观地量化市场在各阶段所承受的冲击强度。数据表明,第一阶段的已实现亏损规模达到1.39亿美元,远高于后续两个阶段,分别为4,392万美元与5,890万美元。此类行为在链上呈现出明显递减趋势,表明初期市场受到的心理冲击最大,后续阶段虽然仍有恐慌反应,但幅度趋于收敛。

剧烈的抛售将价格打回需求区,而川普不会在关税上释放超过以往的消极信号可能性很大。关税对于大部分国家是高高举起,轻轻落下,破坏力有限。 10%的互惠关税已经达到目的。川普无法承受10年美债被进一步抛售,只能在不引起美债抛售恐慌范围内的操作,破坏力被进一步控制,关税给供给端加成的buff会开始失效,向下动能开始衰减。因此,市场情绪逐渐缓解,短期持有者会逐渐盈利,长期持有者抛压还远没有到来,大量稳定币有流入比特币的可能性。这是支持当前的反弹可能强化为反转的依据,目前左侧入场的吸引力在增加。

二次派发:空头的盛宴?

与多头的乐观情绪形成鲜明对比,另一种观点认为,当前的反弹仅仅是熊市中的一次诱多,是主力在吸筹过后,准备进行第二次派发的信号。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往往对宏观经济形势持悲观态度,认为关税引发的通胀加剧,最终会导致滞涨,加速经济衰退。而比特币,作为风险资产,自然难以幸免。

美股熊市:比特币无法承受之重?

这种观点的核心论点是:美股已经走入技术性熊市,美股的继续下跌不可避免,而比特币无法独善其身,并不具备独立性,会被美股拖拽下跌。因此,要判断比特币的未来走势,首先要确定美股是否已经走入熊市。

威科夫派发理论:美股牛市的墓志铭?

空头们认为,美股在过去几个月的走势,完全符合威科夫派发阶段的理论模型。威科夫理论是一种经典的量价分析方法,通过分析价格与成交量的关系,来判断市场所处的阶段。

  • PSY (Preliminary Supply): 11月6号,价格开始大幅上涨,同时交易量放大,价差也变大,标志着阶段性高点已经快要来到。这里是最初的供应点,意味着有部分资金开始离场。

  • BC (Buying Climax): 11月下旬到12月上旬,是购买高潮,也称买入密集区。成交量和价差都显著扩大,卖盘的力量达到顶峰。在市场顶端附近,公众急切的大量买盘,都被主力的大量卖单所满足。

  • AR (Automatic Reaction): 12月18号,发生购买高潮之后,出现AR自然回落。买盘几乎枯竭,但是卖盘仍在持续,这样,自然回落就发生了。自然回落的最低点,有助于界定派发交易区间的市场底部。

  • ST (Secondary Test): 12月20号的放量买盘,是第一次吸筹,即二次测试。在自然回落发生后,价格再次上涨到购买高潮区域附近,以测试购买高潮区域附近价格的供应和需求的状况。当价格接近购买高潮的阻力区时,成交量应该减少,价差应该缩小,这意味着供应将大于需求,价格顶部被确认。

  • SOW (Sign of Weakness): 12月底到1月上旬,出现SOW弱势信号。弱势信号通常发生在派发结束的时候,价格下跌到派发区间的底部,或者稍微突破派发区间的底部,经常伴随成交量增加和价差的扩大。弱势信号意味着,供应控制了市场。

  • UT (Upthrust): 1月13号至1月23号之间,是UT上冲回落。上冲回落的出现,目的是引诱最后一波买家继续进场做多,同时打掉提前入场的空头所设置的止损。上冲回落是一种价格停止行为,但是给公众的感觉是价格要向上突破区间阻力,因为主力并不想让公众看出价格即将下跌。

  • UTAD (Upthrust After Distribution): 2月19号,出现派发后的UTAD上冲回落。它是主力对价格突破区间阻力线之上后,对新产生的需求做出最后的测试。

  • 需求被证伪: 2月19号至3月初,交易量放大的加速出逃。

  • LPSY (Last Point of Supply): 3月25号出现LPSY最后的供应点。即使放量买入,但是在SOW测试了冰线的支撑力度后,价格反弹无力,价差变窄,这些都显示价格上涨比较困难。价格上涨困难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需求已经枯竭,或者供应控制了市场。最后的供应点,是主力在价格快速下跌前的最后一波派发。

按照威科夫的派发理论,美股从价格形态以及对应交易量放大或者缩小的情况来看,完全符合派发模型的特征。这意味着美股已经走完牛市末尾的冲刺,派发已经完成。接下来需要找到LPS,即最后的支撑点,才能实现熊转牛,在此之前都是多头陷阱,应该逢高做空。

比特币:独立行情?还是美股的附庸?

这两种市场主流观点的区别,又可以被看作是对美股的预期,以及比特币脱钩美股的可能性:即美股如果无法止跌,比特币是否能够独善其身;又或者美股是否能在这里筑底,而比特币率先反弹。

市场分歧进一步加剧,你认同哪一种观点?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76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